中国饲料及畜牧行业发展浅析

发布时间: 2024-04-15 01:05:21 来源:行业动态

  农村城镇化建设和食品卫生安全加速推进了养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直接引发了饲料行业的巨变。养殖、饲料及畜产品加工一条龙企业

  面对这些变化,养殖企业、饲料加工公司及畜产品加工公司该怎么样应对?现有大中型企业如何把握机会进行行业资源整合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型企业该如何在竞争中寻求保护或完美转型?

  1.中国目前登记注册的饲料企业约13000家,饲料生产总量1亿3千万吨左右,平均每家企业每年约1万吨,每月不足千吨。

  2.以正大、希望、六和、温氏、禾丰、正虹、唐人神、双胞胎、海大、正邦等10家集团企业占有30%以上市场占有率,90%以上的饲料企业属于微型规模企业甚至作坊,以预混料企业最为突出,月销量5000吨以上预混料企业为大北农、天津正大、北京康地、广东旺大、北农大等少数几家企业,多数企业月销量100吨左右,人均销量不足8吨。

  3.企业及产品定位模糊,产业短链发展,缺乏长期发展的策略,且易变,执行不到位。

  4.产品品类复杂,单产品销量低,制造性浪费严重,规模不经济,服务客户结构简单。

  6.多数企业设备简单,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品牌忠诚度降低,无形中加大客户开发与维护成本。

  7.普遍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仍处于简单推销阶段,以价格和促销为主要营销手段;营业销售人员营销专业性程度低,数量偏多而质量偏低。

  8.“三无”现象突出,无优势产品系列,无差异化经营销售的策略,无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1.资源紧张,饲料原料涨价,养殖成本涨幅过大,畜牧业生产面临新的成本压力。

  2.动物疫病持续发生,复杂多变,防治难度加大,因疾病导致的亏损概率加大。

  3.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实行畜牧业的健康养殖,畜禽粪便处理优先考量,畜牧业减排任重道远。

  4.劳动力转移,比较效益和城乡差距带来的冲击。新劳动力补充不足;农村的4亿劳动力中,已经转移了1.5亿,80后的新增劳动力大多数不愿意从事畜牧业。种粮补贴后养殖比较效益下降;城市扩大范围和新农村建设使养殖空间缩小。

  5.畜牧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理顺。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供求关系的变化调节产销,价格变化是晴雨表,这一点在畜牧行业总是滞后或人为放大。

  1.总量增加但增速放缓,预计全年饲料行业总产值约为4500亿元,同比上升5.7%,商品饲料产量1.4亿吨,同比上升2.4%。商品饲料产量尽管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但增幅出现显而易见地下降,较2007年11.5%,2008年10.8%的增幅分别低了9.1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

  2.产品结构变化出现新趋势。预计配合饲料产量为10696万吨,同比增长1.0%;配合饲料占总产量的比重为76.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浓缩饲料产量2708万吨,同比增长7.0%;浓缩饲料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19.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自2005年以来首次提高。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595万吨,同比增长9.0%,占总产量的4.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两年比重下滑的趋势。

  3.猪料增长,禽料下滑。在国家稳定生猪价格、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的积极作用下,2009年生猪存出栏稳定增长,猪饲料消费量增加,预计猪料产量达到5103万吨,同比增长11.5%,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占商品饲料产量半壁江山的禽料由于存栏下降,在连续5年迅速增加后首次出现下降,预计蛋禽饲料产量2433万吨,同比下降8.7%;肉禽饲料产量4173万吨,同比下降0.9%。水产、反刍饲料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幅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4.饲料生产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预计中部六省饲料产量3220万吨,同比增长5.1%,东部十省饲料产量6430万吨,同比增长2.6%。西部十二省饲料产量2500万吨,同比增长0.8%,东北三省饲料产量同比基本持平。

  5.产品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在大型饲料企业产量提升的同时,中小企业产量仍在下滑,重点跟踪16家中小型饲料企业平均产量同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

  1.预计中国GDP在3~5年之内呈现必然的上涨的趋势,对畜牧产品的总需求会继续上升,并将与经济复苏同步。

  2.信贷资金规模会得到控制,但不会从紧,并将对畜牧及其相关产业增加支持力度。

  4.扩大消费将继续成为2010年的国家经济策略重心,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会加快。

  5.世界经济复苏不容乐观,国际贸易战加剧,中方将采取相对严厉措施,今年出口形势会再度受到严峻考验。

  6.行政体制改革速度会加快,政府职能会削弱,农村经济合作相关组织建设将迎来黄金时期。

  国家动物疾病防制政策;环保对于养殖的要求;养殖水平导致的成本压力;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农田基本改造的广度和深度;政府主导银行对于养殖规模化的支持力度。

  1.农田改造后,农田使用耕种权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种粮大户将粮食及时上交国家,并从政府获得补贴。

  3.原料质量的差异将缩小,同品种原料质量差异缩小,养殖场采购价格劣势将显现。

  5.潲水养殖的概率降低,散养户将继续减少,小规模养殖户(微型规模养殖户)的发展将呈现加快趋势。

  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必将引导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养殖合作社与合作联社将成为养殖联合体的主流组织,并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与资金支援。

  2.创业欲望过于强烈,“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思想根深蒂固,缺乏职业化思维和意识。

  4.经理人恶性分化(互相挖角)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隐患,无形中增加了信任成本。

  我个人认为,5~10年内饲料企业将以一条龙、半条龙、产品细分战略型企业为主导,而别的形式的企业将不可避免退出竞争!

  2.生猪养殖将以300头到3000头母猪的规模为主,养殖小区的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4.养殖区域化会更突出;屠宰和深加工将更趋向于养殖密集区域,或者屠宰加工一体化催生新兴养殖区域。

  5.高机械化的大型养殖场和家族式管理的中型养殖场具较强竞争优势;养殖场的管理矛盾将突出,机械化程度不高而借助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养殖场面临更加大风险。

  6.规模养殖场以及以小规模养殖场为基础的合作社将在长时间发挥对市场的主导作用;家庭或家族式的管理在小规模养殖发展史上的作用将不可估量,责任和

  中小规模养殖场在5年内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此类型的用料特点却存在不确定性,主要影响因素有:

  1.养殖水平能否提高?这一点很关键,只有在一定养殖水平条件下,饲料的特点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全价料的认可接受度才会改变;养殖水平的提高对中小饲料企业并非一件好事,但这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

  2.资金来源缺乏,赊欠导致依赖经销商,即使知道价格差异的存在,但在长期成本压力下,会使养殖户出现分化,一些长期缺乏资金的养殖户会停止养殖,一部分养殖户会在养殖过程中积累一定资金,从而摆脱经销商。

  3.全价料能否快速达到最优成本(原料价格、规模加工、低销售费用),这是目前制约中小饲料公司发展的致命瓶颈。

  4.全价料能否缩小毛利空间(中小饲料企业的双刃剑,没有品牌支撑前提下进行的价格促销必然引发低品质化假设陷阱);饲料是否降低价格,将直接宣告小型预混料企业的生命周期。

  1.畜牧行业在三年内将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主因乃养殖结构与养殖水平的变化。

  2.规模化追求恒定的低利润是养殖业的大方向,通过政府扶持促进产业化发展。

  4.欲望-恐惧=动力。当对养殖利润的欲望降低时,动力减弱,所以,将来养殖业适合投资者,拒绝投机者,养殖心态趋于平和,赊欠的需求空间将缩小。

  5.中小饲料企业特别是小型饲料企业的发展空间急剧缩小,合作求发展是必由之路。

  三挤:一条龙企业规模的扩大,挤占市场空间;合同养殖的推广是大企业的必由之路,再次挤占市场空间;合作社的成立与大企业合作,第三次挤占市场空间。

  三优:原料特别是大宗原料的走势为大公司能够带来利润的优势空间;养殖水平的提高为大公司能够带来产品综合效益提升的优势空间;中小规模养殖场增加为大公司能够带来技术服务实力认证的优势空间。

  1.发展中的行业(不是新兴行业)大浪淘沙是必然的,给予小企业独立发展的机会与机率都是很微小的。

  2.如何让企业脱颖而出(地头蛇:第一原则),从而占据区域强势地位?这是中小饲料企业特别是小型饲料企业现阶段最紧急的战略方向。

  3.如何促进企业建立与大型饲料企业合作的优势条件?先知先觉,先得资源,先行发展;大企业制订可执行、可发展的有关标准用以选择正真适合的小企业合作,是整合发展的必然手段。

  5.如何整合地方资源,实现合同养殖,并向下游(农产品加工、农贸市场、超市等)延伸?

  小企业经营已确定进入蛮荒地带,养殖结构变化仍在推进,各项企业资源特别是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使他们必须寻求出路。

  食品加工公司与养殖企业、饲料企业未能形成有效价值链,造成很多流通环节浪费(含销售费用)。

  食品安全呼吁各价值链的融合,食品品牌的形成必将延伸到养殖和饲料加工的全环节的可追溯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食品加工公司与养殖及饲料企业严重脱节!管理模式差异性大,磨合期较长!

  中国幅员辽阔,产业链的密集型发展更具优势,广东温氏和山东六和是成功典范;

  更多

  作为一份对复合饲料产量的年度评估报告,今年是奥特奇全球饲料调查报告连续发布的第七个年份。该数据涵盖了144个国家,奥特奇的

  相关附件: 附件1 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企业)申报表 附件2 2020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先进集体(地方协会等)申报表 附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