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百年荣光】百年华诞 数说绿色生态畜牧蓬勃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4-07 19:29:05 来源:行业动态

  【摘要】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21是中国建党 100 周年,时光荏苒,江西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新型战略产业。畜牧业生产经营从小散弱到适度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畜产品供应从严重匮乏到供应充足,肉制品由粗放型产品加工到目前精细化、优质化、品质化、商品化供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稳总量、调结构、控污染、提质量”的总体思路,推进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为调整消费者的饮食搭配结构和营养水平、增加养殖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及在促产能、稳供给、保安全、优生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促产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生猪、牛、家禽存栏分别从1949年的219.2万头、147.7万头、1192.3万羽,增长到2020年的1569.9万头、275.5万头和24554.3万羽,增加了6.2倍、0.9倍和19.6倍。

  稳供给:2020年,全省肉(猪、牛、羊、禽)、蛋、奶总产量分别为283.0万吨、61.2万吨和9.1万吨;202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33.85,公斤,蛋类及蛋制品消费量为9.71公斤,比2019年分别增长6.28%和16.7%;农村居民人均肉类、蛋类及蛋制品消费量分别为25.44公斤、9.29公斤,比2019年分别增长3.67%和30.66%。

  保安全:在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下,江西畜牧业疫病综合防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畜禽疫情防控效果明显,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监管水平显著提升,为畜禽养殖生产、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供了安全有效保障。

  优生态:以前养殖为肥田,现在生态养殖防污染。养殖业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号角已吹响,全省100个县(市、区)“三区”划定已结束,2019 江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5.1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75%,城镇和乡村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由于1921年至1949年的历史社会背景,江西畜牧业的数据未能取得,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畜牧业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畜牧业产业的变革历经恢复发展期、曲折发展期、改革开放前期、持续发展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期等五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结合当时生产形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方针政策,经过1949年到1952年底三年的恢复,再历经5年的发展,1957年底江西畜牧业生产能力恢复到了当时较好水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49年末,全省生猪存栏219.2万头,耕牛存栏147.7万头,活家禽存笼1192.3万羽;猪肉产量14553万斤,禽蛋产量37.5万担。1957年生猪存栏526.8万头,比1949年增加307.6万头;耕牛存栏215.1万头,比1949年增加67.4万头;活家禽存笼2523.1万羽,比1949年增加1330.8万羽;1957年生猪出栏270.6万头,猪肉、禽蛋产量分别23694万斤、79.4万担,分别比1949年增加9141万斤、41.9万担。

  这一时期,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期间遇3年自然灾害,中后期时值“文革”。后期江西及时作出调整政策,全省畜牧业生产在困难和周折的道路上得到一些发展。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78年末,全省生猪存栏944.3万头,牛存栏209.8万头,羊存栏6.4万只,家禽存笼2700.0万羽,与22年前的1957年相比,分别增加417.5万头、-5.2万头、3万只和176.9万羽;当年出栏生猪574.0万头、牛1.4万头,由于当时的生产背景只追求数量,不求质量,致使出栏率下降,猪、牛的出栏率为60.8%和0.7%(如图1)。

  这一时期,江西深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方针。省委省政府采取比较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激励畜禽养殖。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90年末,全省存栏生猪、牛、家禽分别为1547.3万头、322.4万头和9556.0万羽,比1978年增加603万头、112.6万头和6856万羽;1990年出栏生猪1313.2万头、牛13.4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加739.2万头和12万头;猪肉、牛肉、禽蛋、禽肉产量分别为101.2万吨、1.2万吨、16.8万吨和9.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加76.3万吨、0.8万吨、12.2万吨和8.3万吨。

  这一时期,全省加快畜禽养殖生产产业化、商品化和专业化步伐。20世纪90年代,全省组建了一大批产供销、贸工牧等畜产品一体化经营和中外合资企业,这些采取一体化和集约化经营的企业,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带动了江西畜牧产业化生产经营进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1年末,江西生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为1577.4万头、231.5万头、64.9万只和18497.1万羽,与1990年相比,生猪增加30.1万头,由于机械耕作日益壮大,牛减少92.2万头,家禽增加8941.1万羽;2011年全年出栏猪、牛、羊、家禽分别为2897.4万头、112.6万头、84.8万只和39203.2万羽,较1990年,生猪出栏增加1584.7万头,牛增加99.2万头;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产量分别为225.1万吨、10.5万吨、1.3万吨、54.0万吨和42.1万吨,与1990年相比,猪肉增加123.9万吨、牛肉增加9.3万吨、禽肉增加44.8万吨、禽蛋增加25.3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畜牧业生产以数量增长为主全面转向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为主的转型升级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末江西生猪存栏1006.3万头,2020年生猪出栏2218.3万头,出栏比重为220.4%(如图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畜牧业在生产和供给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结构得到调整、方式得到转变,在第一产业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显著,即是农民提产增收的主要产业,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农业农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1949年以来,全省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和市场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产品供给从建国初期的极度匮乏发展到如今肉、蛋、奶以及各种畜产品制品供需平衡、品种全面而丰富的场面,极大丰满了农民的腰包和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为全省消费者膳食营养结构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达到283.0万吨,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220.4%、52.5%、143.7%,比2012年提高35.1%、8.5%、13.8%,家禽出栏率为252.9%,与2012年相比下降21.6%。近年来,江西作为生猪调出大省,每年调出生猪量保持在1000万头以上,尤其是2019年,江西外调生猪1186万头,同比增长8.3%,外调量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出栏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江西仍向沪、港等地作出了653万头的外调贡献。

  近年来,江西按照农业产业体系调整规划的要求,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绿色发展与市场导向,着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效增收,持续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全省主要畜禽饲养水准不断提高。2020年全省生猪出栏量2218.3万头,猪肉产量180.7万吨;牛存栏275.5万头,占全省大畜禽存栏量的10.5%;禽蛋和生牛奶的产量分别为61.2万吨和9.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0%和24.7%,禽蛋和生牛奶产量的快速提升,改变了畜牧业生产品种中肉类比重过大、禽蛋和生牛奶比重偏小的不合理状况,丰富了畜禽产品的来源,优化了市场供应结构。

  当前,江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对餐桌上畜禽产品的安全性和多样化有更高需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以建设现代化畜牧业为目标,畜牧业由家庭散养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健康绿色发展,畜牧业养殖水平逐步的提升。数据显示(详情见表2):2016至2019年养殖规模年出栏量在2000头以下养猪场(户)数总量呈下降趋势(2020年全国生猪饲养规模情况尚未公布),2016年年出栏量在1000头以下养猪场(户)数为64.9万户,年出栏量为1530.2万头,占江西省出栏量的46.4%,到2019年年出栏量在1000头以下养猪场(户)数为27.4万户,较2016年下降了57.8%,年出栏量为882.5万头,占江西省年出栏量的35.7%,占比较2016年减少了10.7个百分点反映出生猪产业结构在不断朝着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畜牧业生产能力的逐步的提升,已从家庭副业发展成当前第一产业中最具有市场化特征和最具活力的产业,对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作用明显。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1125.4亿元,比2010年增加428.8亿元,在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扶持下,畜牧业逐步成为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牧业收入为620.6元,比2013年(同口径统计调查)的169.5增加451.1元,增长2.7倍;占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为1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畜牧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已从家庭副业发展成当前第一产业中最具有市场化特征和最具活力的产业,对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作用明显。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1125.4亿元,比2010年增加428.8亿元,在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扶持下,畜牧业逐步成为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牧业收入为620.6元,比2013年(同口径统计调查)的169.5增加451.1元,增长2.7倍;占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为1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体系,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放”出市场活力。产业方面,我省积极地推进种植业与畜牧业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强化产销对接,拓宽购销渠道,发展订单养殖,打通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充分的发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生态养殖小区”等模式,整体推进大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户)协同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新优势、新动能。政策方面,我省在,在养殖阶段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保险补贴、贷款贴息、农机补贴以及用地政策支持等,在流通阶段有绿色通道政策支持,后期亦有重在猪舍改造、防疫服务的生猪大县奖励资金等。2020年省级财政畜牧业扶持资金达到1.92亿元,其中强制免疫补助经费10000万元、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1800万元,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建设1000万元、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及重大动物疫病监测等专项2000万元等。

  “管”住行业秩序。我省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促进更高效、科学地使用农业水、土等资源;发挥行业引导作用,做好行业调研工作,了解行业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跟踪畜牧业发展动态,并提出较为合理对策建议;充分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控安全和稳产保供的复杂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以秩序管理为抓手,坚持科学、精准、有效的思路,加强全链条、全流程风险点管控;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功能布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优化布局;建立健全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多元化金融体系、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和人才引进体系等,为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保驾护航。

  “服”务健康发展。我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发展产业化推进高质化,通过高质化实现高值化”的发展思路,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提高降低准贷门槛、贷款成本,拓宽可抵押范围,提高放贷额度,精简手续流程,延长还款期限,更好地满足养殖企业融资需求;加大推进物联网技术和装备的引进、研发,实现生产智能化、标准化,建设完备的仓储、冷链、物流等中间环节,推动畜牧业产品有效供给;鼓励优化保险服务,丰富险种类型,合理提高保额,“愿保尽保”,提高生产积极性;充分的发挥畜牧业协会会展体系的服务功能,利用协会品牌会展活动,交流和推广行业先进经验与技术,打造多元服务平台。

  (注:1949—2005年数据摘自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统计局编《新中国六十年的江西》,江西省统计局编《光辉的三十五年》、《江西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江西省农业厅编《江西农业30年》等统计资料;2006—2017年数据依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